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

时间: 2022-05-09 18:30:00
地点: F13楼 会议室
主持: 王立平 研究员、杨帆 研究员
贾林沛博士,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肾内科医师、讲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项目等各级科研课题。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培育-青年骨干人才、北京市医管局“青苗”人才。 SCI杂志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中文核心期刊《临床与病理杂志》、Medicine International编委,兼任30本SCI杂志审稿专家。 从事器官衰老及衰老相关肾脏疾病方向研究,探究中国人群衰老个体化评价模型构建和临床应用,探究肾小管上皮细胞衰老和纤维化中的机制,围绕肠道微生态探索慢性肾脏病诊疗新方法。目前发表SCI文40篇。

血脑屏障——从分子解析到靶向调控

时间: 2022-04-26 14:00:00
地点: F13楼 会议室
主持: 王立平 研究员
脑血管是对大脑至关重要的“生命线”和神经活动的“补给线”,其结构或功能上的改变可显著影响脑功能和微环境,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脑血管通过提供充足的氧气养分来满足大脑活动极高的代谢需求,通过血脑屏障功能来维持脑组织微环境稳态和神经细胞之间的化学与电信号传递。本课题组聚焦于解析脑血管的血脑屏障功能形成和维持的分子细胞机制,鉴定血脑屏障异常在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据此鉴定新的药物靶点、研发干预药物,实现血脑屏障功能靶向调控,从而影响脑疾病的进展。本报告将主要介绍血脑屏障的生理病理特点、研究手段和干预措施,其中重点介绍本课题组在血脑屏障的分子解析及靶向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期待能与其他方向或学科研究者互相交流学习,并开展合作研究。

针灸与脑科学发展

时间: 2022-04-26 09:00:00
地点: F13楼 会议室
主持: 王立平 研究员
朱兵,巴黎第6大学生命科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针刺研究》杂志主编。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兼学科和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一直从事针灸效应的机制和临床研究。

γδ T细胞与社交行为的关系

时间: 2022-04-21 11:00:00
地点: F13楼 会议室
主持: 王立平 研究员
The immune molecule IFN-g has been recently identified as a positive regulator of social behavior through inducing GABAergic currents in projection neurons. Thus, the dual-function property of IFN-g was known as involved in co-evolution of sociality and anti-pathogen immune response...

白介27 在脂肪细胞中的新功能

时间: 2022-04-21 10:00:00
地点: F13楼 会议室
主持: 王立平 研究员
尹芝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免疫学会理事长,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免疫细胞分会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等。

单病毒标记与示踪

时间: 2022-04-07 10:00:00
地点: F13 会议室
主持: 王立平 研究员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HIV-1病毒感染引起。结合物理、化学、纳米等不同学科的交叉,开发活细胞内单病毒/单分子示踪成像技术,可视化解析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关键分子事件及时空动态变化,深入了解HIV-1病毒的生命周期和致病机理,对HIV-1病毒乃至整个病毒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发展了一系列病毒多重荧光标记和单病毒/单分子示踪方法,解析了HIV-1病毒侵染过程中的入侵、解离、脱壳、整合等环节的发生时间、具体位置和动态行为,系统地可视化展现了单个HIV-1病毒精细的生命环节,揭示了HIV-1病毒侵染的分子机制,为艾滋病的防治及抗病毒药物的靶点筛选提供了依据。

面向外周人机接口的柔性可拉伸电极技术及脑-外周的整合研究畅想

时间: 2022-03-01 10:00:00
地点: F13 会议室
主持: 鲁艺 研究员
外周神经肌肉系统是人体的首要执行系统,对其各项功能监测是人体运行机制研究、智能健康服务的重要一环。外周神经肌肉系统在力学上对界面电极要求更高(如拉伸率等),在长期植入上也有着与大脑内部不同的界面作用机制,所以不仅需要电极要如组织般柔软,还需要电极在大变形下(如拉伸100%)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正常工作。本次交流中刘志远博士将重点介绍其在柔软可拉伸导电薄膜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所构筑的体表、体内植入式电生理信息监测系统,并简要分享交流脑-外周整合研究的学术设想。

第六期“当AI遇上脑科学”学术沙龙活动通知

时间: 2022-02-21 13:30:00
地点: E601 会议室
主持: 张冰杰 硕士研究生

从视觉认知看意识的功能

时间: 2022-01-27 10:00:00
地点: F13楼 会议室
主持: 王立平 研究员
意识的存在赋予人类生命以意义。大脑是意识的载体。报告将探讨意识的本质,意识的神经对应,意识的理论,人脑在意识下视觉信息加工的特点和意识的功能作用。意识和各种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研究意识的功能是理解意识本质的一个突破口。无创脑功能成像让我们能够观察到意识活动对应的脑活动,但我们还远未接近对意识的机制和神经表达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理解意识的功能机制对精神疾病的诊治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新型光学成像方法交流

时间: 2022-01-17 10:00:00
地点: F13楼 会议室
主持: 鲁艺 研究员
中国有句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具的改进对科学研究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尤其是光学成像方法的改进,使得很多原本隐秘的生命活动现象得以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对理解生命活动机理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在本次报告中,我将系统介绍我们生物光学中心在近几年研发的几款新型光学成像方法,这些方法主要集中在双光子显微成像和光声成像领域,每个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优势,并且往往是商业产品或者别的实验室所不具备,希望借此报告增进各位跟我们生物光学中心的合作,共同推动前沿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