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27 在脂肪细胞中的新功能

时间: 2022-04-21 10:00:00
地点: F13楼 会议室
主持: 王立平 研究员
尹芝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免疫学会理事长,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免疫细胞分会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等。

单病毒标记与示踪

时间: 2022-04-07 10:00:00
地点: F13 会议室
主持: 王立平 研究员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HIV-1病毒感染引起。结合物理、化学、纳米等不同学科的交叉,开发活细胞内单病毒/单分子示踪成像技术,可视化解析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关键分子事件及时空动态变化,深入了解HIV-1病毒的生命周期和致病机理,对HIV-1病毒乃至整个病毒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发展了一系列病毒多重荧光标记和单病毒/单分子示踪方法,解析了HIV-1病毒侵染过程中的入侵、解离、脱壳、整合等环节的发生时间、具体位置和动态行为,系统地可视化展现了单个HIV-1病毒精细的生命环节,揭示了HIV-1病毒侵染的分子机制,为艾滋病的防治及抗病毒药物的靶点筛选提供了依据。

面向外周人机接口的柔性可拉伸电极技术及脑-外周的整合研究畅想

时间: 2022-03-01 10:00:00
地点: F13 会议室
主持: 鲁艺 研究员
外周神经肌肉系统是人体的首要执行系统,对其各项功能监测是人体运行机制研究、智能健康服务的重要一环。外周神经肌肉系统在力学上对界面电极要求更高(如拉伸率等),在长期植入上也有着与大脑内部不同的界面作用机制,所以不仅需要电极要如组织般柔软,还需要电极在大变形下(如拉伸100%)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正常工作。本次交流中刘志远博士将重点介绍其在柔软可拉伸导电薄膜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所构筑的体表、体内植入式电生理信息监测系统,并简要分享交流脑-外周整合研究的学术设想。

第六期“当AI遇上脑科学”学术沙龙活动通知

时间: 2022-02-21 13:30:00
地点: E601 会议室
主持: 张冰杰 硕士研究生

从视觉认知看意识的功能

时间: 2022-01-27 10:00:00
地点: F13楼 会议室
主持: 王立平 研究员
意识的存在赋予人类生命以意义。大脑是意识的载体。报告将探讨意识的本质,意识的神经对应,意识的理论,人脑在意识下视觉信息加工的特点和意识的功能作用。意识和各种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研究意识的功能是理解意识本质的一个突破口。无创脑功能成像让我们能够观察到意识活动对应的脑活动,但我们还远未接近对意识的机制和神经表达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理解意识的功能机制对精神疾病的诊治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新型光学成像方法交流

时间: 2022-01-17 10:00:00
地点: F13楼 会议室
主持: 鲁艺 研究员
中国有句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具的改进对科学研究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尤其是光学成像方法的改进,使得很多原本隐秘的生命活动现象得以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对理解生命活动机理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在本次报告中,我将系统介绍我们生物光学中心在近几年研发的几款新型光学成像方法,这些方法主要集中在双光子显微成像和光声成像领域,每个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优势,并且往往是商业产品或者别的实验室所不具备,希望借此报告增进各位跟我们生物光学中心的合作,共同推动前沿科学发展。

第五期“当AI遇上脑科学”学术沙龙活动通知

时间: 2022-01-11 10:30:00
地点: F13 会议室
主持: 王钰茵 硕士研究生
2020级硕士生张冰杰、张慧康、郑胜杰、朱富强四位同学将围绕“用于神经科学研究的柔性电子”、“表征相似性分析”、“脉冲神经网络和深度神经网络:从生物智能到人工智能”以及“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算法”为主题进行汇报。同时,李骁健正高级工程师,王成研究员、张小康正高级工程师、张单可副研究员等几位学生导师以及专家会参与此次学术沙龙活动,针对学生们的汇报提出见解。

情绪,代谢与肿瘤

时间: 2021-11-09 14:00:00
地点: A602 会议室
主持: 高 亮 副研究员
肿瘤患者通常伴有焦虑、恐惧、抑郁等身心行为异常,这往往加速肿瘤的进展,影响患者的预后。但是,由身心行为异常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的致癌作用和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我们的研究发现,慢性压力能够促进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升高,通过上调乳酸脱氢酶(LDHA)的表达改变乳腺癌的糖酵解水平引起肿瘤酸性微环境从而增强乳腺癌干细胞的干性特征。机制方面,LDHA升高制造的酸性环境能够增强去泛素化酶USP28与癌蛋白MYC的直接结合,抑制MYC的泛素化降解促进其蛋白表达,而异常高表达的MYC促进下游靶基因SLUG的转录激活,增强乳腺癌的干性特征。此外,为了进一步找到有效的干预手段,利用美国FDA批准的药物筛选系统,筛选出有效抑制LDHA的潜在治疗药物维生素C(Vitamin C)。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Vitamin C能够显著逆转慢性压力引起的乳腺癌干性特征和恶性进展,对未来肿瘤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崭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