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G记录的研究表明顶叶皮层是视觉意识的起源

时间: 2022-07-20 15:00:00
地点: D6 环形报告厅
主持: 王立平 研究员
探索意识的神经机制是神经科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但目前关于意识起源于“前脑”还是“后脑”仍有争议。我们设计了一个匹配行为的视觉知任务,并收集了健康被试和植入颅内电极的病人执行任务时的数据,结果表明,觉知和未觉知条件下反应时有差异,且电生理数据表明,两种条件下,顶叶局部场电位波幅出现差异的时间最早,且波幅差异最大;两种条件的差异性活动中,顶叶相关性最强,且觉知时顶叶功能连接增强。我们的结果暗示了视觉知可能起源于顶叶。

大麻素调控脑功能与疾病

时间: 2022-07-12 10:00:00
地点: F13 会议室
主持: 王枫 副研究员
张遐教授1992年获博士学位,师从于第四军医大学鞠躬院士。1999-2020年先后在加拿大莎斯卡彻温大学和渥太华大学任教。现任青岛大学神经精神疾病研究院院长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特聘教授。近23年来, 他率领的团队对大麻素调控脑功能与疾病的机理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被选为2012年最佳12篇Cell研究论文之一)、Nature Medicine 等等。张遐博士也因这些突破性发现获得加拿大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 (2003-2008) 、加拿大神经精神药理创新奖 (2013)、美国国家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病研究联合会独立研究员基金 (2007-2009)、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2007-2018)和国家重点引进人才工程专家(2017-至今)。

空间代谢组学-新型的分子影像技术

时间: 2022-06-29 10:59:00
地点: F13楼 会议室
主持: 王立平 研究员
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的系统生物学框架内,代谢组是生物动态调控系统中最接近于表型的阶段,是生命的本质特征和物质基础。代谢物的合成和累积具有精准的空间分布,生理功能与其在组织和单细胞中的空间分布紧密相关。高空间分辨地精准定位组织中代谢物的分布对阐明代谢物的合成、积累和调控机理至关重要。空间代谢组学(Spatial Metabolomics)将代谢组学信息扩展至二维和三维的水平,研究小分子物质在组织中的空间分布,拓展对生物体中代谢物空间组成及分布的认知。空间代谢组是基于质谱成像技术发展而来的,具有免标记、高通量的分析特性;作为一种新型的分子影像技术,能够直接检测生物组织大量已知或未知的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学分子,获得“定性、定量、定位”三个维度结果。本次交流中罗茜博士将重点介绍其在质谱成像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活体和单细胞分析上的研究进展,并简要分享和交流仪器项目的申请经验。

Dynamic Network Modeling of Motor Circuit Development During Zebrafish Embryogenesis

时间: 2022-06-23 10:00:00
地点: D521 会议室
主持: 周鹏程 助理教授
To model time-evolving networks, researchers have extended the well-known stochastic block models to the dynamic setting, where the Bernoulli random variable that represents an edge becomes a point process and the static connecting probability between two nodes is generalized to the connecting intensity over time...

干细胞治疗的三大瓶颈

时间: 2022-06-23 10:00:00
地点: D6 环形报告厅
主持: 叶克强 教授
干细胞科技产业方兴未艾,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疗法,还有一些瓶颈亟待解决,包括:第一,较难精准把控干细胞制剂的稳定性和差异性;第二,被治疗受体的差异性对干细胞疗效有较大影响;最后,细胞进入受体后去了哪里、干了什么,机理探究还不够充分。这些瓶颈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干细胞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本次演讲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难点

时间: 2022-06-06 11:00:00
地点: F13 会议室
主持: 王立平 研究员
曹莉萍,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原华西医科大学)精神病学博士,进修于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分子遗传学研究室和耶鲁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系(许田实验室)。广州医学院精神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主办《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精神科编辑。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生物精神病学组、儿童精神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常委,儿童精神医学学组组长,核心期刊《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编委。 至今已担任精神科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多动症和孤独症等神经发育障碍的诊治。将测谎技术、司法麻醉分析应用于诈精神疾病的司法鉴定。兼管早期干预科半开放式病房,全面管理早期干预科,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合作建立精神病早期识别技术;进修期间学习了精神病早期干预模式和技术,在国内开创性建立了首发(高危)精神病和双相障碍患者的早期整合干预模式,并且率先引进了早期干预技术:聚焦于家庭的治疗(family-focused therapy, FFT),首发精神病NAVIGATE整合干预技术。

阿尔茨海默症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个临床医生的体会

时间: 2022-06-06 10:00:00
地点: F13 会议室
主持: 王立平 研究员
钟旗,博士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神经科学系,博士期间从事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临床受训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目前为深圳罗湖医院集团认知障碍三名工程(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团队的核心成员。 擅长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的认知障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临床实用型人才”。作为第一作者在JBC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多篇。参与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 深圳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青年理事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卒中学会英文官方杂志SVN的审稿人。

超声波与脑科学

时间: 2022-05-31 14:00:00
地点: F13楼 会议室
主持: 王立平 研究员
超声波的生物效应即是超声对生物组织产生的作用,也是超声波诊疗的基础。超声的生物效应与超声波的频率、声强、作用时间及生物组织本身的性质有关,在较低声强的情况下效应是可逆的,而在声强超过一定阈值时则会产生不可逆效应。超声波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包括波动效应、热效应、力学效应和空化效应等。利用超声波的波动效应可以对生物组织进行成像;利用超声波的热效应可以对肿瘤组织产生不可逆的损毁;利用超声波的力学效应可以操控微纳米颗粒、细胞以及神经调控;利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可以打开血脑屏障实现给药治疗。由于大脑颅骨的“天然屏障”,限制了超声波在脑科学研究和脑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本报告围绕超声波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特性及其生物效应的关键科学问题,介绍超声波不同的生物效应在脑科学研究和脑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进展,期待能与其他方向或学科研究者互相交流学习,并开展合作研究。

脂滴代谢与脂肪肝发生:新证据

时间: 2022-05-26 10:00:00
地点: 仅线上
主持: 王立平、杨帆
管又飞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咨询组专家、教育部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全国教材建设一等奖获得者、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获得者。现担任大连医科大学副校长,曾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主任、副院长,深圳大学医学部主任、医学院院长,全国普通高校国家规划教材《医学生理学》主编、国家核心期刊《生理学报》主编, 国际SCI杂志Journal of Diabetes副主编、Frontiers in Physiology肾脏生理及病生理栏目主编。 长期从事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脂肪肝)及其并发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脂肪酸代谢产物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调节及其作为疾病治疗靶点的研究。研究受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NIDDK RO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基金、科技部973项目等的资助。在Nature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180 余篇原著文章。

Towards Developing a New Theory of Cancer Evolution

时间: 2022-05-19 10:00:00
地点: 仅线上
主持: 叶克强 教授
是否有可能从癌症组织进化学数据中得出癌症形成和演变的驱动力和关键机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显然需要一个进化框架理论。在本次讲座中,徐鹰教授将概述一个“压力适应”框架理论。通过该理论,癌症的许多看似不寻常和违反直觉的行为可以被解释为在特定压力下的基本生存步骤。通过这个框架理论,我们可以进一步自然解释各种癌症行为。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欢迎有兴趣的人加入我们,共同开发一种全新的癌症进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