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丨中国生理学会自主神经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暨第三届脑体互作大会在深成功举办
2025年4月4-6日,由中国生理学会自主神经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深圳市脑科学学会、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共同承办的中国生理学会自主神经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暨第三届脑体互作大会(Brain Body Interaction Conference,BBIC;以下简称“大会”)在深圳人才研修院顺利召开。
本届大会以“大脑与外周多器官的相互调控机制”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及港澳台地区多家顶级科研机构、大学、医院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参会代表。会议共安排44场专题报告,通过学术交流和专题讨论,全面展示了神经、免疫、内分泌和代谢等多个系统间复杂相互作用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临床转化进展,体现了跨学科融合的广阔前景。大会不仅为领域最新进展提供了展示交流平台,也为跨单位、跨学科科研合作搭建了沟通桥梁,助力神经科学、系统生理学、精准医疗及中西医交叉领域未来的创新突破。
参会嘉宾合影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科协主席杨正林教授,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王韵教授,西湖大学李波教授,浙江大学方向明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所所长/深港脑院院长王立平研究员等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并作学术报告,总参会人数近300人。
大会伊始,王立平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他表示,在中国生理学会的支持下,BBIC大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并对参会的各位嘉宾表示了欢迎。本届大会将继续聚焦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调控网络等前沿问题,从临床需求出发促进基础与临床合作,为青年人才提供交流平台;他还呼吁参会者持续关注自主神经专业委员会的发展,欢迎更多青年骨干加入。
随后,王韵教授做开幕致辞。她梳理了中国生理学会自主神经专委会的发展历程,从首次小规模专题报告起步,历经发展日益壮大。除了聚焦神经免疫、内分泌代谢等前沿方向,专委会还将继续推动纳入人体皮肤系统等相关研究。她还提到,明年是中国生理学会成立百年周年,希望各位学会成员积极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共筑知识图谱,为百年纪录片提供素材,启发思考中国生理学会的未来布局与走向。
大会现场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空军军医大学、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众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大脑神经调控外周系统功能开展多维度深入研讨。
会议聚焦大脑与外周器官功能互作调控,通过阐述基本原理、展示最新实验数据,与会专家从基础研究延伸至临床应用,助力揭示大脑对肺部、听觉及非视觉功能的影响,为理解神经系统在全身调控中的作用提供新证据;同时,针对神经与免疫、代谢及情绪调控的综合效应,深入解析肠道免疫与精神压力、疼痛处理、免疫记忆及器官衰老等领域中大脑与外周系统的互作机制,研究覆盖多种实验模型与丰富临床观察,进一步明晰该领域复杂关系;在创新药物研发与中枢免疫调控方面,专家们系统介绍了心力衰竭、内膜异位症到肿瘤相关综合症等疾病的新型分子靶点和药物转化路径,探讨大脑对免疫记忆的调控,为转化医学与精准医疗搭建桥梁;在神经环路调控机制研究上,借助行为学、电生理、光遗传和影像学技术,解析疼痛调控、进食与社交行为等神经环路,探究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迷走神经、孤束核等关键神经通路作用,积极探索临床干预新策略;此外,还展示了神经与代谢调控及神经成像新技术进展,专家们运用先进成像手段与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脂质代谢、神经免疫以及细胞衰老在全身调控中的作用,为揭示神经环路和外周系统协同机制提供直观证据与未来干预思路。
会议期间,中国生理学会自主神经专业委员会还召开了专委会2025年度工作会议;王立平主任委员回顾了专委会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并与参会委员/会员讨论了专委会今年的工作安排。
最后,王立平研究员为闭幕式致辞,对大会组委及44位报告嘉宾表达感谢以及对明年会议的期待,并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临床专家参与学术交流,为领域引入更多中医、整合医学等学术视野,也为本次大会画上圆满句号。